看过来!黄冈市9个项目入选第七批省级非遗名录
发布时间:Jan 7, 2025 | 作者:
近日,湖北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公布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此次公布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53项)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09项)。黄冈市红色革命歌谣(红安、麻城)、红色革命故事、泥塑(浠水泥塑)等9个项目名列其中。 黄冈市入选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涵盖民间文学、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等多个类别。 1 红安红色革命歌谣 红安红色革命歌谣是土地革命时期,由红安地区红军、农民、工人、文人吸收当地民歌特色、反映革命斗争生活、宣传马克思主义而创作的革命歌谣,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的创新形式。革命战争年代,面对劳动人民文盲多、物质条件极为困乏的双重传播困境,共产党充分利用根据地丰富的歌谣资源,把抽象的革命道理、政治主张、政策方针,编成易懂、易记、易学、易传的歌谣话语,在大别山地区得到广泛传唱,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传播,极大推动了红色革命发展。 2 麻城红色革命歌谣 麻城,是一片红色热土,这里不仅走出了红二十八军和红二十五军两支革命队伍,还创作和流传了360多首革命歌谣。这些歌谣传唱了近百年,现今仍在传唱。麻城革命歌谣,是革命斗争的启蒙书,也是革命理论的传声机。人民群众唱着歌参加红军、参加革命、参加战斗。革命歌谣就是震天的战斗号角,也是杀向敌人的利刃和尖刀。革命歌谣催生了一个个红军英雄,培养了一条条敢打敢拼的硬汉子,哺育了一位位英勇的将军。在麻城这块红色土地上走出了王树声、陈再道、许世友、张才千等二十六位共和国的开国将军。 3 红安红色革命故事 红安红色革命故事是革命时期在红安发生的或与红安相关的人物、事件的故事。这些故事在红安民间广为流传。 红安是一块神奇的红土地。大革命时期,大别山的革命火种在红安燎原;土地革命时期,红安成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抗日战争时期,红安是中原敌后抗战的战略支点;解放战争时期,红安成为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转折地。红安走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三支红军主力部队,董必武、李先念等两位国家主席,14万英雄儿女铸就了“万众一心、紧跟党走;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红安精神,被誉为“中国第一将军县”。红安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发生的英雄故事,惊心动魄、荡气回肠、可歌可泣、感人肺腑,是红色教育的重要素材,中国革命史的重要资料,彰显了红军艰苦卓绝的革命意志、克难奋进的革命力量和军民一体心连心的革命传统。 4 传统养生保健品制作技艺 (蕲春李时珍药酒配制技艺) 李时珍药酒,起源于古蕲州地区,李时珍《本草纲目》有详细记载。李时珍药酒依照古方,精选道地药材,采用原粮固态发酵自制白酒为基酒,药食同酿,经过洞藏陈化处理,将药材的精华与基酒完美融合。它不仅具有独特的口感和风味,还具有祛风祛湿、美容养颜、滋阴壮阳、提高免疫力等多种保健功效。李时珍药酒传承至今已有400余年。因其品质和功效卓越,深受消费者喜爱,产品畅销全国各地乃至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 5 泥塑(浠水泥塑) 浠水泥塑,俗称“泥玩”“彩塑”,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形式。它以天然泥土为主要材料,并辅以稻草、棉絮等天然材料,通过手工精心捏制出各种形象。这些形象或为素雅,或为彩绘,呈现出丰富的艺术表现力。浠水泥塑深受鄂东地区禅文化的影响,以佛像和人物为主要题材,人物身材匀称协调,线条流畅自然,衣褶转折自如,形体栩栩如生,神态生动传神,达到形体与神韵的完美统一,带给观者无限的美感和想象空间。 6 陶器烧制技艺 (黄梅渡河桥陶窑烧制技艺) 渡河桥陶窑烧制技艺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唐朝。因其黏土所含硒元素占比较高,在陶土的烧制过程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使得烧制的陶器质地坚硬、色泽温润,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渡河桥古陶烧制技艺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精湛的装饰工艺。艺术家们运用刻划、彩绘、浮雕等多种手法,在陶器表面绘制出各种精美的图案和纹饰,使得陶器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是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这些图案和纹饰不仅富有地方特色,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反映了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和生活追求。 7 蓝印花布印染技艺 (黄州蓝靛印染技艺) 黄州蓝靛印染传统技艺是以黄冈当地木蓝、蓼蓝为主要材料,辅以草木灰、米酒等天然助剂材料,利用自然发酵的还原染色方法,对棉、麻、丝等天然纤维制品进行染色的传统制作技艺。黄州蓝靛染色制作成品色谱丰富,色调高雅,绿色环保,其独特的药物保健功能,具有现代合成染料无法比拟的优点。 黄州蓝靛染色制作技艺历史悠久,早在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黄州府志》就有“黄州靛”的记载,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详实记载了黄州木蓝、蓼蓝的种植及打靛的制作工艺。明清时期,巴河两岸是蓝靛重要交易地区。现在,黄州路口镇李家寨一带蓝靛印染技艺也成为了巴河两岸百姓共同的记忆。 传统食品制作技艺 (黄州东坡宴烹饪技艺) 黄州东坡宴系列菜肴是黄州当地传统名菜,相传是苏东坡在黄州期间发明的。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他谪居黄州四年多的时间里,不仅写了《炖肉歌》等众多反映美食佳肴的诗文,还亲自动手烹饪发明了东坡肉、东坡饼、东坡豆腐、东坡鱼等一大批美味佳肴流传至今。黄州东坡宴由黄州东坡肉、东坡豆腐圆、东坡鮰鱼糕、东坡大鱼圆、东坡竹编笋、东坡小萝卜等12道主菜及东坡二红饭、东坡饼主食组成的宴席,以烹、蒸、烧为主,乡土气息浓郁、制作工艺精细、色香味美俱全,具有荤素搭配、口味清淡、营养均衡、健康养生的特点,是黄州舌尖文化的代表,也是东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药炮制技艺 (英山石斛炮制技艺) 英山石斛,多为米斛和铁皮石斛,是石斛中的顶级品种。英山石斛炮制技艺即是米斛和铁皮石斛的炮制技艺,米斛炮制的成品又叫“龙头凤尾”,铁皮石斛炮制的成品叫“枫斗”。采收时将鲜石斛留根留叶,全过程纯手工精心制作,成品呈长约1厘米,约含3~5个弧圈的弹簧形;头有须根,虬曲苍劲,形似龙头,尾部回旋柔顺,恰似凤尾。铁皮石斛采取类似炮制技艺制成枫斗成品。英山石斛大多生长在大别山区云雾缭绕的悬崖峭壁崖石缝隙间和参天古树上,具有补五脏虚劳、抗肿瘤降血糖、抗衰老消除疲劳、明目恢复嗓音的功效,常服可以治标固本,达到益胃润肺、养阴生津之功效。 来源:黄冈市文化和旅游局
- 上一篇: 政协第六届黄冈市委员会第四次会议胜利闭幕
- 下一篇: 活动回顾|群星耀黄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