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活动回顾|市群艺馆助力全市特色文化剧目展演成功举行

发布时间:Jan 20, 2024 | 作者:


118日,东坡庙会“黄冈有礼·回家过年”全市特色文化剧目总决赛在黄冈黄梅戏大剧院成功举行。市领导李军杰、张社教、洪再林、李初敏、屈凯军、何永红、潘国林、马艳舟、夏志东等参加活动,各县(市、区)发展全域大文旅工作专班,周边市民现场观看。

为深入挖掘黄冈文旅资源,讲好黄冈故事,我市组织文艺团队和市民群众,挖掘黄冈红色文化、戏曲文化、教育文化、名人文化、禅宗文化、中医药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采风创作了一批有思想、有深度、有特色传统文化小剧,为全面展示本次创作成果,此次活动中,共有14家单位41个剧目参加比赛,14个优秀节目进入决赛。经过激烈角逐,团风县《长江边的婚礼》剧目获得一等奖,英山县《寻找毕昇》、黄梅县《莫错过》剧目获得二等奖,黄州区《黄州豆腐》、罗田县《众人划桨开大船》、蕲春县《医圣拜师》剧目获得三等奖,红安县《三把米》、湖北省黄梅戏剧院《四戏同缘》、《黄冈记忆》、黄州区《回信》、武穴市《芦花白 芦花红》、黄梅县《我是邢绣娘》、浠水县《再见闻一多》、麻城市《医脉相承》获得优秀奖。

1.jpg

一等奖

团风县《长江边的婚礼》

19495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在湖北黄冈团风至武穴段,发起渡江战役。《长江边的婚礼》取材于这一历史背景下的团风,战前江边村落的一户人家。故事不复杂,人物很简单。没有慷慨激昂,摒弃说教,力求生动。以人情细微处,体现人民军队与人民的关系。

2.jpg

二等奖

英山县《寻找毕昇》

某剧场内导演为拍出毕昇发明活字印刷的动机而虚构的一个故事。大宋时期,出生在英山五桂的毕昇为谋生计不得不与心爱的桂英分 开,前往杭州学习雕版刻字,学习三年回来后,桂英已出家为尼改名妙音,毕昇为解救妙音,需奉上十万册金刚经,从而发明泥活字的故事。

2.1.jpg

黄梅县《莫错过》

千年古县源流长,灵山秀水梅飘香。生活处处是道场,此心安处是吾乡。一对青年恋人闹别扭,回老家黄梅旅游散心。受到扫塔老人、插秧夫妇、提灯盲人点化,幡然顿悟。这三个禅意十足的情境故事,让他们懂得了宽容和珍惜彼此,最后和好如初。

3.jpg

三等奖

黄州区《黄州豆腐》

深受托孤之重的豆腐女施惠娘,在靖康之难时逃回到了老家黄州,以清白存心、方正为人的豆腐品格培养孩子长大成人,她用八卦井的井水制作出的豆腐享誉黄州。她要孩子去投奔岳飞的岳家军一心报国,为感施惠娘一生未嫁养育之恩,孩子临走时在黄州会同岗又挖了一口井,以免娘亲担水之苦,后因岳飞冤案鸣不平而遭杀害。媳妇带着孩子来到黄州投奔施惠娘,悲愤中的施惠娘又接过一个婴儿,于是就在黄州开枝散叶,致使黄州豆腐盛传至今。

3.1.jpg

罗田县《众人划桨开大船》

沉浸式情景剧《众人划桨开大船》,讲述新时代苍葭冲乡贤丁汗平退休回乡后,发挥“诸葛亮五老议事”的带头作用,率领乡亲自己动手,不等不靠不要,在“让家乡美起来”再到“让群众富起来”的探索中,不仅让文脉绵延百年的苍葭冲成为游客们向往的诗和远方,更因共谋共建共享的工作法宝,让涣散的人心团结了起来,并由此让群众悟出:只有人振兴了,只有众人划桨,才能让乡村振兴的大船在共同缔造中乘风破浪。在艺术特色上,该剧以“诸葛亮五老议事”为线,以群众矛盾点为珠,既有浓厚的罗田文化特色,又富有轻喜剧的幽默,让人在笑中收获感动。

3.2.jpg

蕲春县《医圣拜师》

李时珍为了修写《本草纲目》,辞去院判之职,踏遍了神州大小山村,寻方问药。为得一良方,他学刘备三顾茅庐,露宿荒山忍饥挨饿,不顾生命危险亲尝毒草,以身试药,体现了李时珍救死扶伤的崇高医德、不盲从古训的创新勇气、刻苦钻研的坚强意志、广泛实地求证科学方法、亲尝曼陀罗的献身精神、不耻下问的谦虚态度、二十七年著书的坚韧毅力。

优1.jpg

优秀奖

红安县《三把米》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安绝大部分家庭都挂着“拥军袋”。每当做饭时,群众都习惯性地从准备下锅的米中抓几把装进袋里,积攒起来,准备捐献给红军。儿童团员和少先队员也都缝制了自己的“拥军袋”。他们的口号是:“每日抓米一把,预备送给红军吃!”红军来了,各乡、村苏维埃政府选派代表将群众捐献的粮食、衣物集中起来,组织了送粮队、便衣队、担架队、洗衣队、织布队、代耕队……为了支援红军,他们把最后一把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让人震撼的米袋子的故事。

优2.jpg

湖北省黄梅戏剧院《四戏同缘》

以晚会形式向人们诉说京剧、汉剧、楚剧、黄梅戏四大剧种与黄冈的血脉渊源。一代宗师余三胜为代表的那个时代的黄冈艺人,对祖国戏曲文化的巨大贡献,以及彰显黄冈戏剧的历史地位。

优3.jpg

湖北省黄梅戏剧院《黄冈记忆》

抗战时期的大别山英雄母亲刘大妈,以牺牲亲生儿子换回新四军伤员生还事迹为主要情节,热情讴歌老区人民朴诚勇义、不胜不休的革命精神。

优4.jpg

黄州区《回信》

突破传统舞台限制,以时空交错闪回的艺术手法,深情演绎了陈潭秋烈士写给三哥和六哥的“托儿家书”,以及陈鹄写给父母的“跨越时空的回信”,生动表现了陈潭秋和徐全直“为大家,舍小家”的伟大情怀和高大形象,热情讴歌了两位革命烈士的崇高品德与精神力量。该剧主题鲜明,情感真挚,表演细腻,能带给观众全新的沉浸式话剧。

优5.jpg

武穴市《芦花白芦花红》

武穴市花桥镇蓝杰村,是红十五军的集训地、集结地,也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的策源地之一,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上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成立时共2000名指战员中,有一半是广济县人,而这支队伍里,仅蓝杰村的革命烈士就多达35人。本剧根据真人真实故事改编而成,讲述的是土地革命时期,蓝杰村一对青年男女蓝金元、芦花思想进步,追求自由、幸福。他们一个参加革命浴血奋战;一个乐于奉献苦苦守望的故事。

优6.jpg

黄梅县《我是邢绣娘》

通过一对戏迷夫妻,演绎邢绣娘的人生经历,带出黄梅戏发展的几个阶段,从最初的采茶调、逃水荒到三打七唱,再到现在的黄梅戏,从而生动讲述了黄梅戏在黄梅的发展轨迹。

优7.jpg

浠水县《再见闻一多》

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即席讲演,可谓气壮山河,震古烁今。本剧讲述了1946715日清晨,他不顾家人和学生的劝阻,毅然去参加李公朴追思会的过程。多角度地描写这位民主革命斗士用生命践行了他的爱国情怀,还原出一个时代的特写,让人品味着名士风骨与赤子之心。

优8.jpg

麻城市《医脉相承》

通过情景剧演绎展现晚年王叔和辞掉太医令,云游四方,最终来到麻城定居行医并撰写整理脉经,并在有生之年著成《脉经》,创造脉学奇迹的事迹。

优9.jpg

在市文化和旅游局统一安排部署下,市群艺馆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尽锐出战,节假日不休,加班加点,承担舞台设备、导演策划、统分计分、接待服务、录像剪辑、舞台监督、剧目创作、主持词撰写、节目主持等演出全方面工作,前后历时15天,累计组织节目走台、对光、排练、演出60多场次,圆满完成上级交办的特色文化剧目初赛、决赛相关工作任务。

本次活动由东坡庙会组委会主办,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和旅游局、黄冈国投,黄冈文旅集团承办,各县(市、区)发展全域大文旅工作专班、宣传部、文化和旅游局协办,市群众艺术馆具体执行,旨为贯彻落实市委六届六次、七次全会精神,围绕推动黄冈文旅名城建设,实现全国一流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目标,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持续推进文化资源活化利用,将黄冈的好山好水、好文化、好物产转化为好产品,助力文化产业和全域大文旅高质量发展。